免费另类小说,无码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家一级黄片,双飞视频

足少陽膽經(jīng)穴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足少陽膽經(jīng)穴,歸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腧穴。據(jù)《針灸甲乙經(jīng)》及《醫(yī)宗金鑒》等書載述,足少陽膽經(jīng)所屬穴計有:足少陽膽經(jīng)上的穴位:瞳子髎穴、聽會穴上關(guān)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率谷穴、天沖穴浮白穴、頭竅陰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肩井穴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環(huán)跳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guān)穴、陽陵泉穴、陽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陽輔穴、懸鐘穴丘墟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俠溪穴、足竅陰穴。共四十四穴。

足少陽膽經(jīng)一側(cè)44穴(左右兩側(cè)共88穴)。本經(jīng)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側(cè)面,29穴在臀、側(cè)胸、側(cè)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主治胸脅、肝膽病癥、熱性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癥和頭側(cè)部、眼、耳、咽喉病癥,以及本經(jīng)脈所經(jīng)過部位之病癥。

目錄

足少陽膽經(jīng)穴國家標準部位表

Zushaoyang Danjingxue

points of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編號 穴名 拼音 位置
GB1 瞳子髎 Tongziliao 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cè)緣處。
GB2 聽會 Tinghui 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GB3 上關(guān) Shangguan 在耳前,下關(guān)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GB4 頷厭 Hanyan 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GB5 懸顱 Xuanlu, 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GB6 懸厘 Xuanli 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GB7 曲鬢 Qubin 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fā)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GB8 率谷 Shuaigu 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fā)際1。5寸,角孫直上方。
GB9 天沖 Tianchong 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fā)際2寸,率谷后.5寸處。
GB10 浮白 Fubai 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GB11 頭竅陰 Touqiaoyin 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GB12 完骨 Wangu 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GB13 本神 Benshen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的交點處。
GB14 陽白 Yangbai 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GB15 頭臨泣 Toulinqi 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GB16 目窗 Muchuang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GB17 正營 zhengyins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GB18 承靈 chegling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4.0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GB19 腦空 Naokong 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cè),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GB20 風池 Fengchi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GB21 肩井 Jianjing 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GB22 淵腋 Yuanye 在側(cè)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GB23 輒筋 Zhejin 在側(cè)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GB24 日月 Riyue 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GB25 京門 Jingmen 在側(cè)腰部,章門后1.8寸,當第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GB26 帶脈 Daimai 在側(cè)腹部,章門下1.8寸,當?shù)谑焕吖怯坞x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GB27 五樞 Wushu 在側(cè)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GB28 維道 Weidao 在側(cè)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5寸。
GB29 居髎 Juliao 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zhuǎn)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GB30 環(huán)跳 Huantiao 在股外側(cè)部,側(cè)臥屈股,當股骨大轉(zhuǎn)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GB31 風市 Fengshi 在大腿外側(cè)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蛑绷⒋故謺r,中指尖處。
GB32 中瀆 Zhongdu 在大腿外側(cè),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側(cè)肌股二頭肌之間。
GB33 膝陽關(guān) Xiyangguan 膝外側(cè),當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GB34 陽陵泉 Yanglingquan 在小腿外側(cè),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GB35 陽交 Yangjiao 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GB36 外丘 Waiqiu 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GB37 光明 Guangming 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GB38 陽輔 Yangfu 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GB39 懸鐘 Xuanzhong 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GB40 丘墟 Qiuxu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鍵的外側(cè)凹陷處。
GB41 足臨泣 zulinqi 在足背外側(cè),當足4趾本節(jié)(第4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cè)凹陷處。
GB42 地五會 Diwuhui 在足背外側(cè),當足4趾本節(jié)(第4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第4、5跖骨之間,小趾伸肌鍵的內(nèi)側(cè)緣。
GB43 俠溪 Jiaxi 在足背外側(cè),當?shù)?、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GB44 足竅陰 Zuqiaoyin 在足第4趾末節(jié)外側(cè),距趾甲角.1寸(指寸)。

足少陽膽經(jīng)腧穴詳解

足少陽膽經(jīng)穴位圖


瞳子髎穴

[定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cè)緣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肌;當顴眶動、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jīng)和顴顳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的額顳支。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nèi)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臨泣、睛明治目生內(nèi)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yǎng)老、肝俞、光明、太沖、治療視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聽會穴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jīng),皮下為面神經(jīng)。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配伍]配頰車、地倉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聾氣痞;配耳門、聽宮下頜關(guān)節(jié)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上關(guān)穴

[定位]在耳前,下關(guān)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jīng)的顴眶支三叉神經(jīng)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guān)節(jié)炎、牙關(guān)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頷厭穴

[定位]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與下四分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jīng)顳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guān)、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穴

[定位]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jīng)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懸厘穴

[定位]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與下四分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jīng)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癲癇。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曲鬢穴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fā)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jīng)顳支。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guān)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配伍]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guān)、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穴

[定位]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fā)際1.5寸,角孫直上方。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jīng)和枕大神經(jīng)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配伍]配印堂、太沖、合谷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天沖穴

[定位]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fā)際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jīng)支。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配伍]配目窗、風池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浮白穴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與上三分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jīng)之分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疬,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配伍]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頭竅陰穴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與下三分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jīng)和枕小神經(jīng)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配伍]配強間治頭痛;配只支溝、太沖、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完骨穴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小神經(jīng)本干。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配伍]配風池、大杼治瘧疾;配風池治癲疾僵仆;配風池、合谷治風熱上犯喉痹、齒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本神穴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三分與外三分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cè)支;布有額神經(jīng)外側(cè)支。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頂囟會、天柱治小兒驚癇;配水溝、太陽、合谷、大椎、天柱、百會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陽白穴

[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cè)支;布有額神經(jīng)外側(cè)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陽、睛明、魚腰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穴

[定位]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外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配伍]配陽谷、腕骨、申脈風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溝、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間使、膽俞、肝俞治瘧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目窗穴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外側(cè)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腫,小兒驚癇。

[配伍]配關(guān)沖、風池治頭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穴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額神經(jīng)和枕大神經(jīng)的會合支。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配伍]配陽白、太沖、風池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穴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jīng)之支。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風池、風門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穴

[定位]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cè),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jīng)之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脈治癲狂癇證;配風池、印堂、太沖治頭痛、目眩;配懸鐘、后溪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穴

[定位]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jīng)之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配伍]配合谷、絲竹空偏正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沖、水溝、足三里、十宣治中風。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穴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岡上肌;有頸橫動、靜脈分支;布有腋神經(jīng)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jīng)。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chǎn),諸虛百損。

[配伍]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淵腋穴

[定位]在側(cè)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解剖]有前鋸肌和肋間內(nèi)、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cè)動、靜脈及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jīng)外側(cè)皮支,胸長神經(jīng)之支。

[主治]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配伍]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jīng)痛。配條口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輒筋穴

[定位]在側(cè)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緣,有前鋸肌,肋間內(nèi)、外??;有胸外側(cè)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jīng)外側(cè)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胸悶喘息不得臥;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日月穴

[定位]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肋間內(nèi)、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nèi)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jīng)。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配伍]配膽俞治膽虛;配內(nèi)關(guān)、中脘治嘔吐、納呆;配期門、陽陵泉治膽石癥;配支溝、丘墟治脅脹痛;配膽俞、腕骨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jīng)募穴。

京門穴

[定位]在側(cè)腰部,章門后1.8寸,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內(nèi)、外斜肌及腹橫??;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jīng)。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

[配伍]配行間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縮、命門治脊強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腎經(jīng)募穴。

帶脈穴

[定位]在側(cè)腹部,章門下1.8寸,當?shù)?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解剖]有腹內(nèi)、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jīng)。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

[配伍]配關(guān)元氣海、三陰交白環(huán)俞、間使治赤白帶下;配關(guān)元、足三里、腎俞、京門、次髎治腎氣虛帶下;配中極、次髎、行間、三陰交治濕熱下注之帶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帶脈二經(jīng)之會。

五樞穴

[定位]在側(cè)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解剖]有腹內(nèi)、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jīng)。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shù)針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帶脈二經(jīng)之會。

維道穴

[定位]在側(cè)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內(nèi)方,有腹內(nèi)、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jīng)。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水腫

[配伍]配百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治氣虛下陷之陰挺或帶下癥;配五樞、帶脈、中極、太沖、三陰交治卵巢囊腫、閉經(jīng);配橫骨沖門、氣沖、大敦治疝氣。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帶脈之會。

居髎穴

[定位]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zhuǎn)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動、靜脈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經(jīng)臀上神經(jīng)。

[主治]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配伍]配環(huán)跳、委中治腿風濕痛。配腰夾脊穴L 1-2 、L 3-5 、環(huán)跳、跳躍、風市、陽陵泉、條口、懸鐘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腓總神經(jīng)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陽蹺、足少陽之會。

環(huán)跳穴

[定位]在股外側(cè)部,側(cè)臥屈股,當股骨大轉(zhuǎn)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與中三分交點處。

[解剖]在臀大肌、梨狀肌下緣;內(nèi)側(cè)為臀下動、靜脈;布有臀下皮神經(jīng),臀下神經(jīng),深部正當坐骨神經(jīng)。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zhuǎn)側(cè)。

[配伍]配風市治風痹;配太白、足三里、陽陵泉、豐隆、飛揚治下肢水潴留、靜脈炎;配風市、膝陽關(guān)、陽陵泉、丘墟治膽經(jīng)型坐骨神經(jīng)痛;配居髎、風市、中瀆治股外側(cè)皮神經(jīng)炎;配髀關(guān)、伏兔、風市、犢鼻、足三里、陽陵泉、太沖、太溪治小兒麻痹肌萎縮,中風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

風市穴

[定位]在大腿外側(cè)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蛑绷⒋故謺r,中指尖處。

[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cè)肌中;有旋股外側(cè)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cè)皮神經(jīng),股神經(jīng)肌支。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配伍]配風池、大杼、大椎、命門、關(guān)元、腰陽關(guān)、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中瀆穴

[定位]在大腿外側(cè),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股二頭肌之間。

[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cè)肌中;有旋股外側(cè)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cè)皮神經(jīng),股神經(jīng)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環(huán)跳、風市、膝陽關(guān)、陽陵泉、足三里治中風后遺癥、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癥。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膝陽關(guān)穴

[定位]在膝外側(cè),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解剖]在髂脛束后方,股二頭肌腱前方;有膝上外側(cè)動、靜脈;布有股外側(cè)皮神經(jīng)末支。

[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環(huán)跳、承筋治脛痹不仁;配血海膝關(guān)、犢鼻、豐隆、曲池、合谷治膝關(guān)節(jié)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陽陵泉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cè),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cè)動、靜脈;當腓總神經(jīng)分為腓淺神經(jīng)腓深神經(jīng)處。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門、膽俞、至陽治黃疸、膽囊炎、膽結(jié)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脅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附註]膽經(jīng)合穴。

陽交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cè)皮神經(jīng)。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溝、相應(yīng)節(jié)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jīng)痛;配陽輔、絕骨、行間、昆侖、丘墟治兩足麻木;配環(huán)跳、秩邊、風市、伏兔、昆侖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jīng)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陽維脈郄穴。

外丘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解剖]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jīng)。

[主治]頸項強痛,胸脅痛,瘋?cè)畟静怀?,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配伍]配腰奇、間使、豐隆、百會治癲癇;配環(huán)跳、伏兔、陽陵泉、陽交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后、足三里、條口、陽陵泉治腓總神經(jīng)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jīng)郄穴。

光明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jīng)。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配伍]配肝俞、腎俞、風池、目窗、睛明、行間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nèi)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jīng)絡(luò)穴

陽輔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jīng)。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cè)痛,瘧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飛揚、金門治下肢痿痹癱之足內(nèi)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膽經(jīng)經(jīng)穴。

懸鐘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cè),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jīng)。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配伍]配內(nèi)庭治心腹脹滿;配昆侖、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會穴--髓會。

丘墟穴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cè)凹陷處。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分支及腓淺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配伍]配昆侖、絕骨治踝跟足痛;配中瀆治脅痛;配大敦、陰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門、肝俞、膽俞、陽陵泉、腕骨治黃疸、膽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jīng)原穴。

足臨泣穴

[定位]在足背外側(cè),當足4趾本節(jié)(第4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cè)凹陷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wǎng),第四趾背側(cè)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配三陰交治痹證;配三陰交、中極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jīng)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

地五會穴

[定位]在足背外側(cè),當足4趾本節(jié)(第4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nèi)側(cè)緣。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wǎng),第四跖背側(cè)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

[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配伍]配耳門、足三里治耳鳴、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俠溪穴

[定位]在足背外側(cè),當?shù)?、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背側(cè)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之趾背側(cè)神經(jīng)。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配伍]配太陽、太沖、陽白、風池、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膽經(jīng)滎穴。

足竅陰穴

[定位]在第4趾末節(jié)外側(cè),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側(cè)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wǎng);布有趾背側(cè)神經(jīng)。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配太沖、太溪、內(nèi)關(guān)、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jīng)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jīng)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jié)膜炎、神經(jīng)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膽經(jīng)井穴。

參看

人體穴位專題

腧穴相關(guān)電子書

人體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主頁(包含找穴方法視頻教程等內(nèi)容)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 穴位功能說明圖 十四經(jīng)脈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黑白大圖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足部.jpg
X tui.png
Jx-5-dan.jpg
Toubuxue.jpg
關(guān)于“足少陽膽經(jīng)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