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艾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鴨腳艾 | 中藥圖典 |
鴨腳艾 Yā Jiǎo ài |
|
---|---|
別名 | 四季菜、真珠菜、珍珠菊、肺癆草、鴨腳菜、甜菜子、劉寄奴[廣西]、野勒菜、雞甜菜、甜艾、土鰍菜、劉寄奴、秦州庵(艸閭)子、雞鴨腳艾、大力王、白花蒿、野芹菜、白花艾、白米蒿、土三七、紅姨媽菜 |
功效作用 | 祛風(fēng)止咳,活血和瘀。治頭痛,咳嗽,泄瀉,便血,尿血,閉經(jīng),白帶,產(chǎn)后腹痛,陰疽腫痛,跌打損傷,湯火傷。 |
英文名 | Herb of Ghostplant Wormwood |
始載于 | 《生草藥性備要》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甘 |
【草藥名】: 鴨腳艾
【內(nèi)容介紹】:
鴨腳艾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甜菜子、野勒菜、四季菜(《廣州植物志》),雞甜菜(《陸川本草》),鴨腳菜、甜艾(《南寧市藥物志》),珍珠菊、土鰍菜(《福建中草藥》),劉寄奴(《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菊科植物四季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四季菜多年生草木,高80~150厘米。
莖直立,光滑,具縱槽,上部多分枝。
下部葉花時凋落,中部葉有柄和假托葉;葉片廣卵形,羽狀分裂,裂片3~5,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兩面光滑無毛,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尖銳復(fù)鋸齒,頂端裂片通常3淺裂:上部葉無柄,3裂。
頭狀花序卵圓形,無柄,密集成穗狀的圓錐花叢;總包鐘狀卵形,苞片3~4層,最外層者較短,卵形,內(nèi)層苞片橢圓形,棕色,薄膜質(zhì);花雜性,外層雌花,長約2毫米;中央兩性花,長2.5毫米,均為管狀花;雄蕊5;柱頭2裂,裂片先端呈畫筆狀。
瘦果橢圓形,長約1.5毫米。
花期9~10月。
生于路旁或山坡草地。
分布華東、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曬干或鮮用。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揮發(fā)油和氨基酸。
從葉和莖分離得脫腸草素、香豆精。
【性味】辛甘,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溫,無毒。
②《陸川本草》:性涼,味甘。
③《南寧市藥物志》:辛甘,平?! ?/p>
目錄 |
藥用價值
治頭痛,咳嗽,泄瀉,便血,尿血,閉經(jīng),白帶,產(chǎn)后腹痛,陰疽腫痛,跌打損傷,湯火傷。
①《嶺南采藥錄》:活血通經(jīng),療霍亂水瀉,止金瘡出血。
治湯火傷,心氣痛,水脹,大小便血。
②《陸川本草》:清肺止咳。
④《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皮膚潰瘍,湯火傷,頭風(fēng)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搗汁飲。
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p>
選方
①治肺熱咳嗽:生雞甜菜二兩,薄荷二錢,水豆腐四兩,白糖二兩。
燉服。
(《陸川本草》) ②治跌打積瘀:鮮鴨腳菜半斤,鮮水澤蘭四兩。
共搗爛,用酒炒熱,取汁二兩服;渣敷患處。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跌打黑腫:生鴨腳菜二兩,生韭菜一兩。
共搗爛,用酒炒熟,敷患處。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大小便出血:鴨腳菜、旱蓮草、狗肝菜各二兩,車前草一兩。
搗爛,加二流米水三兩取汁,沖白糖服,每口服一次,連服兩三日。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閉經(jīng)或經(jīng)前腹痛:鮮鴨腳艾一至二兩。
酒水煎,調(diào)紅糖服。
⑥治產(chǎn)后積瘀腹痛或伴有寒熱、肢節(jié)酸痛:鴨腳艾一兩。
水煎,調(diào)紅糖服。
⑦治白帶:鮮鴨腳艾一至二兩。
水煎服。
⑧治陰疽腫痛:鮮鴨腳艾二至三兩,酒水煎服;渣搗爛外敷。
(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藥理作用
1.護(hù)肝作用 鴨腳艾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當(dāng)于生藥120g-kg給予,對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保護(hù)作用,且活性成分集中于乙醚提取物部分。從乙醚部分分得的7-甲氧基香豆素有明顯護(hù)肝作用。伴形花內(nèi)酯則無護(hù)肝作用[1]。鴨腳艾浸膏60g/kg,顯著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的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肝臟重量也減輕。當(dāng)劑量達(dá)到90g/kg、120g/kg時,其治療作用更顯著。電鏡觀察,治療組大鼠肝細(xì)胞形太結(jié)構(gòu)為化程度減輕,脂肪滴明顯減少,線粒體形態(tài)趨向正常[2]。鴨腳艾水煎劑對2-萘異硫氰酸脂造成的小鼠高膽紅素血癥,具有明顯的退黃作用[3]。
2.平喘作用 鴨腳艾揮發(fā)油2.56×10-3g/kg可使組胺致痙的豚鼠離體氣管肌顯著松弛。揮發(fā)油0.2g/kg口服,顯著延長組胺所致豚鼠的抽搐潛伏期,翻倒數(shù)也減少,該作用優(yōu)于同劑量的氨茶堿。揮發(fā)油7.74×10-2g/kg,即可顯著增加小鼠離體肺的灌流量。揮發(fā)油0.5g/kg腹腔注射,明顯抑制卵蛋白被動致敏豚鼠皮膚反應(yīng)(PCA)??梢?,鴨腳艾可直接擴(kuò)張痙攣狀態(tài)翅支氣管平滑肥,對抗組胺,影響變態(tài)反應(yīng),從而發(fā)揮平喘作用[4]。
3.毒性 鴨腳艾浸膏給小鼠灌胃的LD50為156.6g/kg。鴨腳艾20g/kg連續(xù)給大鼠口服3個月,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yīng)和病量改變[2]。
揮發(fā)油給小鼠腔注射的LD50為750±30mg/kg分別給家兔灌胃,連續(xù)4星期,各臟器切片鏡檢均未見明顯病理變化[4]。
中藥化學(xué)成分
鴨腳艾含揮發(fā)油[1],揮發(fā)油中含白花蒿烯醇(lactiflorenol),匙葉桉油烯醇(spathulenol),硫、愈創(chuàng)木薁(S-gua-iazulene),7-甲氧基香豆精(7-methoxycoumarin)即脫腸草素(her-niarin),氣相色譜檢出α-蒎烯(α-pinene),β-蒎酸(palmitic acid)[2]。地上部分含7-甲氧基香豆精,7-羥基香豆精(7-hydroxycoumarin)即傘形花內(nèi)酯(umbellifereone)[3]。從花和葉中分得白花蒿素(lactiflorasyne)[4]。
|
關(guān)于“鴨腳艾”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