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過低癥
A+醫(yī)學百科 >> 餐后血糖過低癥 |
又稱餐后遲發(fā)型傾倒綜合征。是指胃切除后胃排空過速,葡萄糖迅速被腸粘膜吸收,致血糖驟然增高,刺激胰島過多分泌胰島素而出現的一系列低血糖癥?! ?/p>
診斷
常在進餐90-180分鐘(尤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發(fā)病,表現為極度軟弱,無力,頭暈、心慌、顫抖、出冷汗,嚴重者可發(fā)生意識障礙。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發(fā)作前血漿胰島素常高出正常人的3-4倍,發(fā)作時血糖則顯著降低,少數病例可先有傾倒綜合征,爾后出現餐后血糖過低癥。
治療措施
病人一般在門診給予治療。少食多餐,減少淀粉類食物,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發(fā)作時精進糖水即可緩解癥狀?! ?/p>
防治
傾倒綜合征是指由于手術,在胃切除與胃空腸吻合術后失去幽門或其正常功能,胃內食物驟然傾倒至十二指腸或空腸,可引起一系列癥狀。
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后,患者宜少食多餐,多進干食,少進湯,限制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食糖,宜進食高蛋白質、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進餐后需躺臥半小時左右。養(yǎng)成在餐間或空腹時飲水的習慣,餐前20~30分鐘服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或普魯苯辛等),以阻止過度的胃腸蠕動,口服甲磺丁脲(D860)0 .5~1.0g,可縮短高血糖癥的持續(xù)時間。
經上述處理后,未發(fā)生者可防患于未然,絕大多數的輕、中度病例可在數月或數年內癥狀減輕或消失。
近來,有人主張應用α-糖苷水解酶抑制劑和甲氧果膠治療本綜合征,前者能抑制雙糖和多糖的水解,使糖保持在大分子狀態(tài),因而減慢腸道吸收并降低其滲透壓,從而使血糖、血容量和胰島素水平的變化均減慢而控制癥狀;后者是通過改變食物的粘稠性質、降低胃部肌肉活動、延緩胃排空而達到治療本綜合征的目的。此外,生長抑制素及其同功異構體可抑制腸高血糖素、神經降壓素以及血管活性腸肽等各種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也可有效地控制癥狀。
由于再次手術治療的效果不一,一般應先進行非手術治療,只有經內科治療日久無效者,才可考慮重做手術以縮小原有的胃腸吻合口。
關于“餐后血糖過低癥”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