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珠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紫珠 | 中藥圖典 |
紫珠 Zǐ Zhū |
|
---|---|
![]() |
|
別名 | 紫珠草、止血草、紫荊、粗糠仔、鴉鵲板、螃蟹目、雅目草、白毛柴、白奶雪草 |
功效作用 | 活血,止血,除熱,解毒。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創(chuàng)傷出血,癰疽腫毒,喉痹。 |
英文名 | Taiwan Beautyberry Leaf |
始載于 | 《本草綱目拾遺》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 |
學(xué)名: Callicarpa bodinieri Purplepearl
英名:Lévl.科屬: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分布:華東、中南及西南各省。
簡介:小枝纖細,有不明顯的皮孔。葉通常為卵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狹楔形,邊緣有鋸齒,兩面僅脈上有毛,背面有紅色腺點;葉兩長2-8毫米。聚傘花序纖細,3-4次分歧,花序梗稍長于葉柄或近等長;花萼有星狀毛和紅色腺點,萼齒不明顯;花冠淡紫色,有腺點;花絲與花冠近等長,藥室縱裂。
應(yīng)用:民間用根治目紅、發(fā)熱、口渴、痢疾、止癢。用葉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創(chuàng)傷出血。
紫珠又名白棠子樹,為馬鞭草科紫珠屬落葉灌木,株高1.2米至2米左右,小枝光滑,略帶紫紅色,有少量的星狀毛,單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長7厘米至15厘米,先端漸尖,邊緣疏生細鋸齒。聚傘花序腋生,具總梗,花多數(shù),花蕾紫色或粉紅色,花朵有白、粉紅、淡紫等色,6月至7月開放。果實球形,9月至10月成熟后呈紫色,有光澤,經(jīng)冬不落。
紫珠原產(chǎn)我國黃河以南的部分?。▍^(qū)),日本、越南也有分布,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不太耐寒,北方地區(qū)可選擇背風(fēng)向陽處栽種。平時管理較為粗放,天氣干旱時注意澆水,避免土壤長期干旱;紫珠喜肥,栽培中應(yīng)注意水肥管理,除春季定植時要施足腐熟的堆肥作基肥外,每年落葉后還要在根際周圍開淺溝埋入腐熟的堆肥,并澆透水,冬季寒冷時有些枝梢會凍死,可等春季發(fā)芽前將其剪除,并不影響來年的開花結(jié)果。每年春季萌動前進行一次修剪,剪除枯枝、枯梢以及殘留的果穗,將過密的枝條疏剪。
紫珠繁殖以播種為主,多在春季進行,種子播種2周至3周出苗。此外,還可以在初夏用半硬枝條扦插,也容易成活。
紫珠株形秀麗,花色絢麗,果實色彩鮮艷,珠圓玉潤,猶如一顆顆紫色的珍珠,是一種既可觀花又能賞果的優(yōu)良花卉品種,常用于園林綠化或庭院栽種,也可盆栽觀賞。其果穗還可剪下瓶插或作切花材料。
【別名】紫珠草、止血草
【來源】馬鞭草科紫珠屬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pedunculata R. Brown及白棠子樹C. dichotoma (Lour.) K. Koch.,以莖、葉及根入藥。春、夏、秋采葉及嫩莖,鮮用或曬干研末;根四季可采,切片曬干。
【性味歸經(jīng)】苦、澀,平。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炎。用于衄血,咯血,胃腸出血,子宮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外用治外傷出血,燒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紫珠,是湘西地區(qū)開發(fā)重點項目—“正清集團湖南西部藥谷”主要藥源之一,屬馬鞭草科紫珠屬多年生速生灌木藥材,根、莖、葉、花、籽均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炎生肌、抗癌等奇特功能。
會同縣紫珠資源十分豐富,早在1996年,就被列入懷化正清制藥公司紫珠原料供應(yīng)基地縣。1998~2004年,該縣“紫珠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栽培試驗及示范”項目,經(jīng)過7年的科技攻關(guān),達到了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的預(yù)期目的。實踐證明,栽培紫珠第一年就可收回投資(500元/畝),第二年畝純收入800元左右,3年后畝年純收入1500元以上。
紫珠屬亞熱帶植物,喜溫、喜濕、怕風(fēng)、怕旱,適宜氣候條件為年平均溫度15~25℃,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土壤以紅黃壤為好,在陰涼的環(huán)境生長較好。紫珠萌發(fā)條多,根系極發(fā)達,為淺根樹種,3月開始展葉,4月上旬完全展開?;ü?月下旬開始萌發(fā),花期比較長,從6月上旬到10月上旬,邊開花邊結(jié)籽。新梢生長快,一年有3次梢,分春梢、夏梢和秋梢,一年生長高達2~3米,11月下旬開始落葉,收獲期在11月中、下旬。常與馬尾松、油茶、毛竹、山竹、映山紅、尖葉山茶、山蒼子、芭茅、楓香等混生。其栽培要點如下:
園地選擇。紫珠種植園地宜選擇無水質(zhì)、空氣和重金屬污染,交通、排灌方便的背風(fēng)背西曬的旱土、天水田、二于田或坡地種植。于9~10月間挖30厘米深、30厘米寬的栽植溝,每米栽植溝中施有機肥3~4公斤并與土拌勻。天水田、二干田要開好排水溝。
科學(xué)栽植。11月至翌年3月下雨前后是栽植紫珠的最佳時期。栽植時要求苗正,深淺適度,踩緊根部土壤。其他時期栽植影響成活率及當(dāng)年產(chǎn)量。株行距0.3米×1.5米,畝植1500株。
肥水管理。紫珠不耐澇,雨季要注意排水,干旱季節(jié)灌水能有效提高產(chǎn)量。紫珠基肥以沼渣肥、豬牛糞、枯餅肥、生物菌肥為最佳。在4~10月,每2個月施一次稀薄糞水,對紫珠生長十分有利。4月份需中耕除草一次(不能用除草劑),砍伐后松土,按每米栽植溝3公斤有機肥施足基肥。
適時采伐。紫珠采伐最佳時期是已停止生長但葉片未落之前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其他時期采伐會影響紫珠質(zhì)量
附方:
1、癰疽發(fā)背,腫毒流注。用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jié)、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術(shù)一兩、木蠟(炒)一兩,共研為末,用蔥湯調(diào)熱敷涂患處,瘡不甚熱煮,用酒調(diào)敷;痛得厲害或筋不能伸,藥中再加乳香。
2、鶴膝風(fēng)。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4、產(chǎn)后諸淋。用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
紫珠
別名:紫荊、紫珠草、止血草
英文名:Taiwan Beautyberry Leaf
拉丁植物名
1.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C.pe-dunculata Lam.et Bakh.]
2.Callicarpa dichotoma (Lour.)K.Koch[C.dichotoma(Lour.)Raeuxh.;Porphyra dichotoma Lour.]
3.Callicarpa cathayana H.T.Chang
4.Callicarpa giraldii Hesse ex Rehd.[C.giral-diana Hesse;C.bodinieri Levl.var.giraldiana (Hesse)Rehd.]
科屬分類:馬鞭草科
植物形態(tài)
1.杜虹花 灌木,高1-3m,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黃色星狀毛和分枝毛。單葉對生,葉脈粗壯,長1-2.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鈍圓或截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被短硬毛,背面被灰黃色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cè)脈8-12對。聚傘花序腋生,4-7次分歧,花序梗長1.5-2.5cm;具細小苞片;花萼杯狀,被灰黃色星狀毛。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至淡紫色,無毛,長約2.5mm,裂片4,鈍圓,長約1mm;雄蕊4,長約5mm;子房無毛。果實近球形,紫色,徑約2mm?;ㄆ?-7月,果期8-11月。
2.白棠子樹 小灌木,高1-3m。多分枝。小枝纖細,帶紫紅色,幼時略被星狀毛。單葉對生;葉柄長2-5mm;葉片倒卵形披針形,先端長尖或尾尖,兩面無毛,背面密生細小黃色腺點;側(cè)脈5-6對。聚傘花序腋生,細弱,寬1-2.5cm,2-3次分歧;花序梗長約1cm,略被星狀毛,結(jié)果時無毛;具線形苞片;花萼杯狀,先端具不明顯的4齒或近截頭狀;花冠紫色,長1.5-2cm,先端4裂,鈍圓;雄蕊4,花絲長約為花冠的2倍,花藥卵形,細??;子房無毛,具黃色腺點。果實球形,紫色,徑約2mm。花期5-6月,果期7-11月。
3.華紫珠 灌木,高1-3m。小枝纖細,幼時稍有星鄭州志,老時脫落。單葉對生;葉柄長2-8mm;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5-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密生細鋸齒,兩面近無毛,有顯著的紅色腺點;側(cè)脈5-7對。聚傘花序細弱,生于葉腋,3-4次分歧,微被星狀毛,總花梗稍長于葉柄或近等長,苞片細?。换ㄝ啾瓲?,具星狀毛和紅色腺點,萼齒明顯或鈍三角形;花冠淡紫色,疏被星狀毛,有紅色腺點;雄蕊4,花絲與花冠近等長;子房無毛。果實紫色,球形,徑約2mm?;ㄆ?-7月,果期8-11月。
4.老牙糊 灌木,高1-3m。小枝灰黃色,圓柱形,被星狀毛。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紙質(zhì),寬橢圓形,長5-15cm ,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邊緣有鋸齒,表面黃綠色,稍有毛,背面淡綠色,疏被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cè)脈8-10對。聚傘花序腋生,寬2-3cm,4-5次分歧,被星狀毛;花萼鐘狀,長約1.5cm,疏被星狀毛,后脫落,有黃色腺點,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長約3mm,稍有毛,具黃色腺點;雄蕊4,藥隔具黃色腺點;子房被毛。果實球形,紫色,初被星狀毛,熟時無色,徑約2.5-4mm。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海拔1590m以下的一半、山坡、溪邊林中或灌叢中。
2.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灌叢中。
3.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谷地和溪旁灌叢中。
4.生于海拔200-3400m的疏林和灌叢中。
資源分布
1.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2.分布于華東、華南及河北、臺灣、河南、湖北、貴州。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3.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
4.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白棠子樹、華紫珠、老鴉糊的葉。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曬干。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止血藥
性味:苦澀;涼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本草拾遺》
紫珠,名紫荊,樹似黃荊,葉小無椏,非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生江東林澤間。
功效:收斂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齦出血;崩漏;皮膚紫癜;外傷出血;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燒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解諸毒物,癰疽,喉痹,毒腫,下瘺,蛇虺蟲螫,狂犬毒,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
2.《福建民間草藥》:活瘀,止血,消炎,解郁。
3.《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脾虛,退熱。研末搽皮膚癢痛,又殺蟲。
4.《中國藥植圖鑒》:對食道靜脈出血,腸胃潰瘍出血,鼻出血,創(chuàng)傷傷出,肺出血以及拔牙出血均有良效。
5.《閩東本草》:治崩漏帶下,惡寒發(fā)熱。
選方
①治腸胃出血: 干紫珠葉末三至五分。調(diào)冷開水,每四小時服一次;繼用干紫珠末二錢,水煎,代茶常飲。②治咯血: 干紫珠葉末五至七分。調(diào)雞蛋清,每四小時服一次;繼用干紫珠葉末二錢,水煎,代茶常飲。③治衄血: 干紫珠葉二錢。調(diào)雞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葉末塞鼻。④治創(chuàng)傷出血: 鮮紫珠葉,用冷開水洗凈, 搗勻后敷創(chuàng)口;或用干紫珠葉研末敷摻,外用消毒紗布包扎之。(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⑤治跌打內(nèi)傷出血: 鮮紫珠葉和實二兩,冰糖一兩。開水燉,分二次服。 (《閩東本草》)⑥治一切咽喉痛: 取鮮紫珠葉一兩。洗凈,水二碗,煎一碗服,或煎作茶常服。 (《閩南民間草藥》)⑦治拔牙后出血不止: 用消毒棉花蘸紫珠葉末塞之。(《福建民間草藥》)⑧治赤眼: 取鮮紫珠草頭一兩。洗凈切細,水二碗,煎一碗服。 (《閩南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1.5-3g。每日-3次。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杜虹花的新鮮葉含黃酮類成分3,5,7,4′-四甲氧基黃酮(3,5,7,4′-tetramethoxyflavone)3,5,7,3′,4′-五甲氧基黃酮(3,5,7,3′,4′-pentamethoxyflavone),5-羥基-3,4,7,3′-四甲氧基黃酮(5-hydroxy-3,4,7,3′-tetramethoxyflavone),3,4,7,3′-四甲氧基黃酮(3,4,7,3′-tetramethoxyflavone)。還含三萜類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2α,3α-二羥基烏蘇烯-28-酸(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又含植物甾醇類及其葡萄糖甙,縮合鞣質(zhì),中性樹脂,糖類和鎂,鈣,鐵鹽等?! ?/p>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含氨基酸、酚類、鞣質(zhì)、還原性物質(zhì)、苷類、黃酮和內(nèi)酯等?!?/p>
2.藥理作用:本品可使局部血管收縮,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元時間,對纖溶系統(tǒng)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參看
|
關(guān)于“紫珠”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