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yǎng)學/肝豆狀核變性
醫(y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yǎng)學》 >> 幾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與營養(yǎng) >> 肝豆狀核變性 |
臨床營養(yǎng)學 |
|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病理改變?yōu)?a href="/w/%E8%B1%86%E7%8A%B6%E6%A0%B8" title="豆狀核">豆狀核變性和肝硬化。多發(fā)生于兒童或青年人。
36.5.1 病因
為銅代謝障礙,患者胃腸道對銅的吸收超過正常,同時有大量的銅沉積于腦基底節(jié),肝臟和角膜等器官,糞銅排泄減少,而尿銅排泄增多。銅藍蛋白合成障礙。
36.5.2 臨床癥狀和特點
緩慢起病,進行性加重的肢體不自主震顫,四肢肌張力增高,口常半張,流涎,言語緩慢,構音困難,有時出現(xiàn)手足徐動,扭轉痙攣或舞蹈樣動物作。面部表情呆滯,智能衰退,有精神改變,出現(xiàn)強哭或強笑,角膜有深褐色的色素環(huán)(Kayser Fleischer環(huán))。由于鈣磷代謝障礙,可產(chǎn)生骨胳疏松。肝臟早期腫大,而晚期因肝硬化而萎縮。
實驗室檢查:尿銅增高,血清總銅量和血清銅藍蛋白減低,血清銅氧化酶活性減低。
36.5.3 營養(yǎng)治療
正常人每日從飲食中攝入的銅約2.5~5mg,在體內(nèi)經(jīng)過小腸而吸收,吸收的銅被送進血液中,大部分在肝內(nèi)合成為血漿銅藍蛋白結合物。這種蛋白可促進鐵的吸收。其余30~80%的銅通過膽汁從糞便中排出體外。從尿中排泄的銅只占每日入的銅還不到1%,但是肝豆狀核變性的患者是小腸內(nèi)吸收大量的銅,使過量的銅沉積在組織中或從小便內(nèi)排出。而肝臟合成的銅藍蛋白減少,總的血清銅低于正常人。這種銅鹽的沉積可引起肝、腦、腎組織的損害。因此,膳食中應用低銅高蛋白的飲食來保護肝臟和腎臟。
蛋白質(zhì)的食物來源應用雞蛋、牛奶、魚類,禁用豬肉、羊肉、豬肝、牛肝、各種血,這些食品含銅量高。烏賊、魷魚、牡蠣、蛤蜊、田螺、各種蟹類和蝦類含銅量亦豐富,亦應禁用。植物性蛋白質(zhì)如豌豆、黃豆、蠶豆等,硬果類如花生、核桃等應少用或不用。
此外,含銅高的食品如麩皮、芝麻醬、菠菜、油菜、大白菜、芹菜、扁豆、馬鈴薯也較高。其它如可可粉、干茶葉等亦應少用。
肝豆狀核變性的兒童,常因鈣磷代謝障礙,發(fā)生骨質(zhì)疏松及佝僂病,除用藥物外,飲食中應供給富于鈣及維生素C的食物。但因許多含鈣豐富的食品含銅量也高。所以,應供給奶類食品,奶也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魚肝油含有大量維生素D,也是維持身體鈣和磷吸收的主要因素,故每日應在膳食內(nèi)供應或補充。
充足的維生素C,可以防止肝功能衰竭和感染,應用大量維生素C的食品,每日宜攝入維生素C500mg。
為了保護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緊張不全和震顫可多用含維生素B1和維生素B6豐富的食物。維生素B6還可以避免因用促進銅鹽排瀉的藥物(D-青霉胺)而引起的維生素B6缺乏。
此外,每餐還應攝食含鉀鹽豐富的食物,可減少胃腸道對銅的吸收。
參看
顱腦損傷 | 三叉神經(jīng)痛 |
關于“營養(yǎng)學/肝豆狀核變性”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