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另类小说,无码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家一级黄片,双飞视频

知母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知母
Zhī Mǔ
知母
別名 蒜辮子草、羊胡子根、地參、蚔母、連母、野蓼、水參、水浚、貨母、蝭母、芪母、提母、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苦心、昌支、穿地龍、母、兔子油草、山韭菜、蝦草、馬馬草、淮知母
功效作用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英文名 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 Rhizome of Common Anemarrhena
始載于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毒性  
歸經(jīng) 胃經(jīng)、肺經(jīng)、腎經(jīng)
藥性
藥味

知母 Zhimu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藥材學(xué)名 Rhizoma Anemarrhenae

別 名 連母、水須、穿地龍

類 別 清熱瀉火

基原 本品為單子葉植物百合科 Liliaceae 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的干燥根莖。  

目錄

采制貯藏

春秋二季均可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xí)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以備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炙用?! ?/p>

藥用價(jià)值

性味歸經(jīng)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 能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主 治 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p>

臨床應(yīng)用

1. 用于熱病煩渴。本品甘寒質(zhì)潤,善清肺胃氣實(shí)熱,而除煩止渴。用于病邪熱亢盛,壯熱、煩

渴、脈洪大肺胃實(shí)熱證。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2. 用于肺熱咳嗽陰虛燥咳。本品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于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常配瓜蔞大貝母、膽南星同用;或陰虛燥咳、干咳少痰者,多與貝母同用,如二母散。

3. 用于骨蒸潮熱。本品又能滋腎陰、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癥,常與黃柏同用,配入養(yǎng)陰藥中,以加強(qiáng)滋陰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

4. 用于陰虛消渴,腸燥便秘。本品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內(nèi)熱傷津口渴引飲之消渴病,常與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湯。用于腸燥便秘,常與生首烏、當(dāng)歸、麻仁同用,又有潤腸通便之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天花粉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當(dāng)歸

  

類藥比較

知母∶石膏

石膏

知母與石膏均能清熱瀉火,可用治溫?zé)岵夥譄崾⒓胺螣峥人缘茸C。但知母瀉火之中長于清潤,肺熱燥咳,內(nèi)熱骨蒸,消渴多選知母;石膏瀉火之中長于清解,重在清瀉肺胃實(shí)火,肺熱喘咳,胃火頭痛牙痛多用石膏。

主 產(chǎn) 地 山西、河北、東北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cè)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diǎn)狀根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粘性。  

加工炮制

【別名】蒜辮子草、羊胡子根、地參

【制法】

知母: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

鹽知母:取知母片,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本品照上述[含量測定]項(xiàng)下的方法測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 0.90%。

【性狀】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 ,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cè)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diǎn)狀根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后放置20分鐘,吸取上清液1ml,蒸干,殘?jiān)?a href="/w/%E7%A1%AB%E9%85%B8" title="硫酸">硫酸1 滴,初顯黃色,繼變紅色、紫堇色,最后顯棕色。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40分鐘,取上清液10ml,加鹽酸1ml,加熱回流1 小時(shí)后濃縮至約5ml ,加水10ml,用苯20ml振搖提取,提取液蒸干,殘?jiān)颖?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加苯制成每1ml 含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7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8% 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與硫酸溶液(7→10) 的混合液(0.5:5) ,在100℃ 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g[同時(shí)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乙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過夜,超聲處理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乙醇補(bǔ)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加鹽酸1ml,置水浴上用蒸氣緩慢回流1 小時(shí),放冷,傾入小燒杯中,邊振搖邊滴加40%氫氧化鈉溶液至中性(溶液顏色由橙黃突變為橙紅),用乙醇洗滌容器,洗液并入燒杯中。用乙醇移至50ml量瓶中,并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置蒸發(fā)皿中,蒸干,殘?jiān)帽饺芙?,轉(zhuǎn)移至2ml 量瓶中,并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苯制成每 1ml含0.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品溶液2μl與6μl,分別交叉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 為展開劑,展至7cm,取出,晾干,再用同一展開劑進(jìn)行二次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顯色劑[甲液: 取水25ml,緩慢加硫酸50ml,放冷后,再加乙醇25ml,搖勻;乙液: 8% 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用時(shí)將甲液5份與乙液1份混合]后,在70℃加熱7~10

分鐘,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描法)進(jìn)行掃描,波長λS=443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jì)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1.0% ?! ?/p>

文獻(xiàn)記載

【摘錄】《中國藥典》

【各家論述】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bǔ)不足,益氣

2.《名醫(y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fēng)汗內(nèi)疸。

3.陶弘景:甚療熱結(jié),亦主瘧熱煩。

4.《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chǎn)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干,加而用之。

5.《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bǔ)虛乏,安心止驚悸

6.張?jiān)兀簺鲂娜?,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jīng)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7.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余。

8.《本草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本草綱目

9.《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呢逆,盜汗,遺精,痹痿,瘛蓯。

10.《醫(yī)學(xué)啟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腎中本藥。上頭、引經(jīng)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11.李杲: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于肺,躁出于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dāng)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bǔ)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12.《本草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jīng)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jīng)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

13.《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為腎經(jīng)本藥。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shí)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于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yǎng)萬物者也。

14.《本草正》: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繼自丹溪而后,則皆用以為補(bǔ)陰,誠大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無生氣,用以清火則可,用以補(bǔ)陰,則何補(bǔ)之有?。

15.《藥品化義》:知母與黃柏并用,非為降火,實(shí)能助水;與貝母同行,非為清痰,專為滋陰。

16.《本草新編》:知母,味苦、辛,氣大寒,沉而降,陰也,無毒。入足少陰、陽明,又入手太陰。最善瀉胃、腎二經(jīng)之火,解渴止熱,亦治久瘧。此物只可暫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暫服,以瀉腎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長服也。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于氣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藥不必兼用。

17.《本經(jīng)逢原》:知母,《本經(jīng)》言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補(bǔ)不足,益氣,乃濕熱相火有余,爍灼精氣之候,故用此清熱養(yǎng)陰,邪熱去則正氣復(fù)矣。

18.《重慶堂隨筆》:知母,清肺胃氣分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圣云,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干,而成枯燥不能殺谷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藥,雖謂之補(bǔ)陽也可。乃后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于香燥溫補(bǔ)之藥者何哉!。

19.《本經(jīng)疏證》: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學(xué)多不明其故?!肚Ы稹贰⑼馀_》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jiān)如石,四肢細(xì),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fēng)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參、獨(dú)活、秦艽、海藻也?!锻馀_》曰,《古今錄驗(yàn)》澤漆湯,療寒熱當(dāng)風(fēng),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shù)者。其所用藥,則澤瀉、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fēng)濕,利小便,曰療寒熱當(dāng)風(fēng),飲多暴腫。可見《本經(jīng)》所著下水之效,見于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nèi)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于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xì),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腳腫如脫,亦其一也?!?a href="/w/%E9%87%91%E5%8C%AE" title="金匱">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發(fā)散不為功,阻于中者,非滲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fēng),然其本質(zhì)均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術(shù)、知母則同也,桂、術(shù)治水

茯苓

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見矣。

20.、《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并用,則分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shí)脈數(shù)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bǔ)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恒輔以知母。

黃芪

21.《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shí)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jié)熱,伐相火之邪,主強(qiáng)陽不痿之標(biāo)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里熱,佐石膏以掃炎癥;瘧證之在太陰,濕濁熏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統(tǒng)詳主治,不外實(shí)熱有余四字之范圍?! ?/p>

栽培特性

(一)概述

別名蒜瓣子草、羊胡子根、地參。

為百合科知母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狀莖。性味功能:苦、寒、清熱除煩,潤肺滋腎。主治煩躁口渴、肺熱燥咳、消渴、午后潮熱等癥。臨床常用藥,不僅清肺火,又能清胃火,特別是清虛熱胃陰熱等虛熱癥。西北干旱半干旱,建山川秀美工程是個(gè)好看的草。主產(chǎn)于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此外東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自治區(qū)也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知母為多年生草本。全高60~130厘米,葉由基部叢生細(xì)長披針形,長33~66厘米。花莖自葉叢中長出,直立,圓柱形,總狀花絮,花淡紫色。果實(shí)長橢圓形,內(nèi)有多數(shù)黑色種子。根莖橫生于地下,略呈扁圓形,上面密生金黃色長絨毛。

(三)生長特性

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野生于向陽山坡地邊。草原和雜草叢中。土壤多為黃土及腐殖質(zhì)壤上。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間越冬,喜溫暖,耐干旱,陳幼苗期須適當(dāng)澆水外,生長期間不宜過多澆水,特別在高溫期間,如土壤水分過多,生長不良,且根狀莖容易腐爛。土壤以疏松的腐殖質(zhì)壤上為直,低洼積水和過勁的土壤均不宜栽種。

(四)栽培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選向陽排水良好、疏松的腐殖質(zhì)壤上和沙質(zhì)壤上種植,但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也可用山坡、丘陵、地邊、路旁等零散土地栽培。每公頃施腐熟的廄肥45000千克,加過磷酸鈣600千克,草木炭15000千克(如土壤偏酸,撒點(diǎn)石灰粉既可作肥料,又能調(diào)節(jié)酸度),撒入地內(nèi),深耕細(xì)耙,整平后,做130厘米寬平畦。

2.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根繁殖。

(1)種子繁殖

播種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分春播和秋播,以秋播(10-11月)為好,翌年4月出苗,出苗整齊。用于種子直接播種,行距20厘米,育苗移栽行距10厘米,開溝1.5~2厘米,把種子均勻撒溝內(nèi),覆土蓋平、澆水。出苗前保持濕潤,約10~20天出苗,每公頃播種量7.5~15千克,育一公頃地可移栽10公頃地,春季或秋季移栽。春播在4月初,春播需要種子處理,作種子的知母必須是3年以上知母結(jié)的種子,8~9月種子成熟后摘下,在3月中旬前進(jìn)行種多處理。把種子放在60℃溫水浸種8~12小時(shí),撈出晾干外皮,再用濕沙:種子=2:1拌勻。在溫暖向陽處挖坑,把種子放進(jìn)去,蓋土5~6厘米,上蓋薄膜,四周壓住。溫度越高發(fā)芽越快。當(dāng)多數(shù)種子芽伸出時(shí)即可播入大田。按行距26厘米開2厘米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蓋平,稍加鎮(zhèn)壓后澆水,出苗前畦內(nèi)保持潮濕。約20天出苗,種子發(fā)芽率40%,壽命2年。

(2)分根繁殖

秋季植株枯萎時(shí)或次春解凍后返青前,刨出兩年生根莖,分段切開,每段長3-6厘米,每段帶有2個(gè)芽,作為種栽。按行距26厘米開6厘米深的溝,按株距10厘米放一段種栽,覆土后壓緊。栽后澆水,土壤干濕適宜時(shí)松土一次,以利保墑。每公頃用栽1500~3000千克。為了節(jié)省繁殖材料,在收獲時(shí),把根狀莖的芽頭切下來作繁殖材料,方法同上。根莖加工藥用。

3.田間管理

在苗高3厘米時(shí),松土除草,并間苗。苗高6~9厘米時(shí),按株距6~10厘米定苗。苗期若氣候干旱,應(yīng)適當(dāng)澆水,生長期保持地內(nèi)疏松元雜草。定植后苗高7~8厘米時(shí)除草,松土要淺。發(fā)芽前追施馬牛豬糞、草木灰各1000千克,磷酸二氫銨50千克,追肥澆水1-2次。在分根的當(dāng)年或直播的第二年,或者在苗高16厘米時(shí),每公頃追施過磷酸鈣300千克加硫酸鉸195千克。在行間開溝,施后結(jié)合松土把肥料埋下。7-8月正是知母生長旺盛季節(jié),每公頃噴1%硫酸鉀溶液1200~1350千克或0.30%磷酸二氫鉀溶液1500~1800千克,兩周噴1次,連噴2次,下午4~5點(diǎn)噴為好。在有條件的地方,一年生苗松土除草后,或生長2~3年的苗在追肥后,每公頃蓋麥草、麥糠、樹葉等物12000~15000千克,順溝蓋,一年一次,連蓋2~3年,中間不翻動(dòng),有利于維生物的分解,改變土壤結(jié)構(gòu),防止雜草叢生。除留種者外,將花薹剪去,促使報(bào)狀莖粗大。第二年管理和第一年相同。

4.病蟲害防治

蠐螬:幼蟲咬食根部,造成根部空,斷苗。

防治方法:白天可在被害植株報(bào)處或附近土下3-5厘米處找到。用燈光誘殺成蟲,90%敵百蟲1000倍液澆灌根部,毒餌誘殺。肥料充分腐熟。

(五)采收加工

分根繁殖者2年,直接播種者3年收獲。于10月上旬到地凍前,或早春出苗前均可。刨出根狀莖抖掉泥土,曬干或烘干。干后去掉須毛即為毛知母,趁鮮剝?nèi)ネ馄?,不能沾水,?a href="/w/%E7%A1%AB%E7%A3%BA" title="硫磺" class="mw-redirect">硫磺熏3-4小時(shí)切片,再曬干或烘干為光知母,也叫知母肉。1.5~2千克鮮根可加工O.5千克干貨。

有關(guān)材料報(bào)道,知母須根與根莖的重量為1:1,且須根中有效成分含量達(dá)根莖的50%以上,故須根也可藥用。由于知母皮占藥材的比重較高,達(dá)15.6%,且有效成分和擬菌均高于毛知母和光知母,故知母采收加工時(shí)以不去皮為宜。藥理、植化分析為知母須根入藥及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學(xué)依據(jù),應(yīng)引起臨床加工業(yè)的重視。  

參看

關(guān)于“知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gè)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dòng)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