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根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芭蕉根 | 中藥圖典 |
芭蕉根 Bā Jiāo Gēn |
|
---|---|
別名 | 芭蕉頭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止渴;利尿。主熱病;煩悶消渴;癰腫疔毒;丹毒;崩漏;淋濁;水腫;腳氣 |
英文名 | Root of Japanese Banana |
始載于 | 《日華子本草》 |
毒性 | 無(wú)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甘 |
芭蕉根
(《日華子本草》)
目錄 |
簡(jiǎn)介
芭蕉頭(《分類草藥性》)。
來(lái)源
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
采集
全年可采。
考證
出自《日華子本草》。
《本草衍義》: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jiàn)其花心,剖而視之亦無(wú)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kāi),直至中秋后方盡。凡三葉,開(kāi)則三葉脫落。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
科屬分類
芭蕉科
拉丁文名
Radix Musae
生態(tài)環(huán)境
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地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 ?/p>
植物形態(tài)
芭蕉(《漢書(shū)》文穎注),又名:巴且(《漢書(shū)》),天苴(《史記》徐廣注),綠天、扇仙(《群芳譜》),香蕙、甘露樹(shù)、大葉芭蕉。
多年生草本。莖短,通常為葉鞘包圍而形成高大的假莖,高約4米。葉長(zhǎng)2~3米,寬25~30厘米,基部圓形或不對(duì)稱,先端鈍,表面鮮綠色,有光澤,中脈明顯粗大,側(cè)脈平行;葉柄粗壯,長(zhǎng)達(dá)30厘米。穗狀花序頂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狀,紅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數(shù)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余皆發(fā)育?;?a href="/w/%E5%8D%95%E6%80%A7" title="單性">單性,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較長(zhǎng),先端5齒裂,下唇較短,基部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離生,伸出花冠;藥線形,2室;雌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1,柱頭近頭狀,光滑。漿果三棱狀長(zhǎng)圓形,肉質(zhì)。種子多數(shù)。
多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zhǎng)江流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葉(芭蕉葉)、花或花蕾(芭蕉花)、種子(芭蕉子)、莖汁(芭蕉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p>
中藥化學(xué)成分
莖含水分、灰分1.82%。1%鹽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質(zhì)1.19%、粗纖維素49.69%。
功效與主治
功效
清熱解毒;止渴;利尿
主治
各家論述
《食療本草》
主黃疸。
《日華子本草》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并金石發(fā)、熱悶口干人,并絞汁服;腫毒游風(fēng),風(fēng)疹,頭痛,并研敷。
《本草從新》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發(fā)背欲死,赤游風(fēng)疹,風(fēng)熱頭痛,產(chǎn)后血脹,消渴飲水,天行熱狂,血淋澀痛,瘡口不合。
《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
利尿。治水腫腳氣。
《貴州民間方藥集》
通便秘。
|
關(guān)于“芭蕉根”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