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抗組胺藥物
A+醫(yī)學百科 >> 第三代抗組胺藥物 |
第三代抗組胺藥物以地氯雷他定為代表,其他包括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乙氟利嗪等,可以緩解皮膚黏膜過敏癥狀,臨床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病等。本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少,無鎮(zhèn)靜作用,無心臟毒性,是一個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抗組胺藥物有分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抗組胺藥物是指三種組胺受體(H1/H2/H3)的拮抗劑,是指所有的組胺受體拮抗劑;而狹義的抗組胺藥物則主要是指組胺H1受體拮抗劑(包括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抗組胺藥物、第三代抗組胺藥物),其中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就包括撲爾敏、苯海拉明、異丙嗪、曲吡那敏等,第二代抗組胺藥物主要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組胺藥物代表藥為地氯雷他定。
第一代抗組胺藥由于具有明顯的嗜睡、鎮(zhèn)靜等不良反應,影響用藥者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與工作,已越來越不適應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第二代抗組胺藥雖無中樞鎮(zhèn)靜作用,但具有心臟毒性(特非那定、阿司咪唑已少用于臨床)。1986—199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17個國家對第二代抗組胺藥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應用氯雷他定的患者有106例出現(xiàn)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13例出現(xiàn)猝死;西替利嗪有19例出現(xiàn)心律失常,2例出現(xiàn)猝死。臨床上迫切需求一種新型安全有效的抗組胺藥。第二代抗組胺藥的代謝物,如果無中樞鎮(zhèn)靜作用、無心臟毒性、藥物相互作用少,可以發(fā)展成為第三代抗組胺藥。
目錄 |
主要特點
藥物介紹
地氯雷他定
商品名芙必叮,是目前我國批準上市的第一個第三代抗組胺藥,其藥理作用與氯雷他定相似,但作用更強,副作用更少。
【藥理學】本品為非鎮(zhèn)靜性的長效三環(huán)類抗組胺藥,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謝物,可通過選擇性地拮抗外周H1受體,緩解過敏性鼻炎或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相關癥狀。另外,體外研究結(jié)果,本品可抑制組胺從人肥大細胞釋放。動物研究提示,本品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本品可通過乳汁分泌,因此應根據(jù)該藥對母親的重要性決定是否停止哺乳或停藥。
【臨床應用】用于緩解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及常年性過敏性鼻炎的全身及局部癥狀。
【不良反應】本品不良反應較少,主要不良反應為惡心、頭暈、頭痛、困倦、口干、乏力等。
左旋西替利嗪
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體,所以藥理作用與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可用于各種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具有起效快、效應強而持久和副作用少的優(yōu)點。臨床常用劑量成人為5mg ,每日1次。無鎮(zhèn)靜、嗜睡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副作用;未發(fā)現(xiàn)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特非那定、阿斯咪唑等)所具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美國FDA將之劃定為孕婦用藥比較安全的B類,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臨床用于兒童(包括嬰兒)也是安全的。
非索菲那丁
初期研究發(fā)現(xiàn)特非那丁(第二代抗組胺藥物)不僅本身有藥理作用,其代謝產(chǎn)物仍具有藥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療過敏反應,可免受藥酶代謝而消除對人體的心臟毒性,就是根據(jù)特非那丁的這個特性,在1995年德國hoechest marion roussel 藥廠最先研究開發(fā)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謝產(chǎn)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獲FDA批準,由于該藥沒有心臟毒副作用,被某些學者認為是高效、長效、低毒特點的第三代抗組胺藥物。但也有學者認為非索非那丁仍屬于第二代抗組胺藥物。但無論如何,我們只要知道非索菲那丁這個藥物本身沒有心臟毒性便可,這點是與特非那定所不同的。
參看
參考文獻
- 《藥理學》楊世杰主編
- 《新編藥物學》第17版.陳新謙主編
關于“第三代抗組胺藥物”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