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雞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竹雞 | 中藥圖典 |
竹雞 Zhú Jī |
|
---|---|
別名 | 山菌子、雞頭鶻、泥滑滑、竹鷓鴣 |
功效作用 | 補中益氣;殺蟲解毒。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痔瘡 |
英文名 | Bamboo partridge |
始載于 | 《食物本草》 |
毒性 | |
歸經 | 脾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竹雞亦稱"泥滑滑"、"竹鷓鴣"或“扁罐罐”。屬雞形目,雉科。該鳥羽色艷麗。為國內特有的觀賞鳥類, 在南方為常見種類。雄鳥生性好斗,常被人們馴化為斗鳥,以供觀賞。此鳥曾于1919年引入日本,很受歡迎。野生竹雞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山地?! ?/p>
目錄 |
形態(tài)
竹雞體長約30厘米,體重200-250克,成年雞可達450克左右。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后頸呈嫩橄欖褐色,并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huán)狀,下體前部為栗棕色,漸后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黃褐色?! ?/p>
生態(tài)
竹雞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擾,可在與人體相隔3~5米的可視距離內覓食或打斗。竹雞常在山地、灌叢、草叢、竹林等地方結群活動,3~5只或10多只不等,時常排成單行隊形行進。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頂活動,冬季移至山腳、溪邊和叢林中覓食。晚上一個個在橫樹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緊靠取暖。竹雞以雜草種子、蔬菜葉、嫩芽、顆粒型果實為食。人工飼養(yǎng)多食玉米、小麥、稗子等,也吃面包蟲一類的昆蟲。竹雞善鳴叫,鳴聲尖銳而響亮,雌性發(fā)出單調的“嘀、嘀”短聲,雄性聲音及聲調酷似“扁罐罐、扁罐罐”,常連續(xù)鳴叫數十次,至其精疲力盡方止,故四川地區(qū)稱之為扁罐罐 。特別在繁殖期連鳴不已?! ?/p>
繁殖
竹雞每年3月份進入繁殖期,此時由群棲轉為分散活動,雄竹雞具有獨個占地行為,在其領域內,不許其他雄性同類入侵,所以常發(fā)生爭斗。產卵在4-5月份,在茂密的灌叢、草叢、竹林地面營巢,內鋪樹葉、干草等物。每窩產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細點和淺灰色斑。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為16-18天,最長可達20天,雛鳥為早成鳥,出殼后即可與成鳥一起奔跑、覓食?! ?/p>
竹雞.中藥材
【出處】出自汪穎《食物本草》
【拼音名】Zhú Jī
【英文名】Bamboo partridge
【別名】山菌子、雞頭鶻、泥滑滑、竹鷓鴣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灰胸竹雞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icola thoracica(Temminck)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捉,殺死后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
【原形態(tài)】灰胸竹雞,小型禽類。體長約29cm。嘴短,褐色。虹膜淡褐色。頭、頸側、頦、喉等均栗紅色。上體大都黃橄欖褐色,并綴以黑褐色毛蟲狀細斑,頭頂雜以少數棕點;額與上背沾灰色,眉紋藍灰,并向后延伸至背側;背部大多雜以栗斑和細白斑。肩羽與背相似,但白斑居多。三級飛羽有很大的栗色圓斑;翼上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滿布有棕黃色波狀紋,個側者轉為暗褐色;初級飛羽外緣淡栗色;中央尾羽淡肉桂栗色,密雜以黑褐色毛蟲狀紋,并貫以5-6道淡肉桂栗色橫斑;外側尾羽幾轉純肉桂栗色;胸藍灰,延及兩肩,成頸圈狀,其下更緣以栗紅紅;腹和脅棕色,前濃后淡,兩脅密雜以黑褐色斑;必下覆羽棕色沾有栗色。腳和趾黃褐色,雄者有長距。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于森林、竹林或灌木叢中善潛伏,飛捷而低。繁殖季節(jié),雄者喜鳴,好斗。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葉及蝗蟲、蚱蜢、白蟻等昆蟲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諸省的山地。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肝經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殺蟲解毒。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1只,煮食;或炙食。
【注意】《食物考》:烹宜用姜。竹雞有毒,宜生姜解之。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治野雞病,殺蟲,煮炙食之。
2.《醫(yī)林纂要》:補中。
【摘錄】《中華本草》
|
關于“竹雞”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Hzb 2015年4月20日 (一) 11:01 (CST) 身體不行的人吃不得,越吃越糟糕 留言: 給竹雞條目的留言--Hzb 2015年4月20日 (一) 11:03 (CST) 留言: 身體不行的人越吃越糟糕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