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粘膜病變
A+醫(yī)學百科 >> 急性胃粘膜病變 |
急性胃粘膜病變(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AGML)是以胃粘膜發(fā)生不同程度糜爛、淺潰瘍和出血為特征的病變,以急性粘膜糜爛病變?yōu)橹髡叻Q急性糜爛性胃炎;以粘膜出血改變?yōu)橹骺煞Q為急性出血性胃炎,發(fā)生于應激狀態(tài),以多發(fā)性潰瘍?yōu)橹髡呖煞Q為應激性潰瘍。本組病變雖然病因各異,但發(fā)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xiàn)、治療均相似,故一并討論。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之一,約占20-30%??诜刚衬て琳掀茐膭閷е录毙晕刚衬げ∽兊氖滓?,常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出血 ,胃鏡檢查是診斷本病的首選手段?! ?/p>
目錄 |
病因及發(fā)病機理
一、藥物 多種藥物,常見的有非甾醇類抗炎藥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類。阿斯匹林在酸性環(huán)境中呈非離子型及相對脂溶性,能破壞胃粘膜上皮細胞的脂蛋白層,削弱粘膜屏障引起氫離子逆滲至粘膜內(nèi),引起炎癥滲出、水腫、糜爛、出血或淺潰瘍。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引起“類固醇性潰瘍”甚至穿孔,與胃酸、蛋白酶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減少,削弱粘膜屏障、抑制胃上皮細胞再生有關。其他藥物如蛇根草制劑、洋地黃、抗菌素、鉀鹽、咖啡因等亦可引起本病。
二、酒精中毒 也是本病常見的原因。大量酗酒后引起急性胃粘膜糜爛、出血。乙醇可溶解胃粘膜上皮脂蛋白層,或乙醇經(jīng)過血流損害腺體的頸粘液細胞,使胃粘液減少,這些均可引起胃粘膜屏障的損害,導致氫離子逆滲引起炎癥滲出、出血、潰瘍,統(tǒng)稱為應激性潰瘍。在應激情況下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釋放,胃分泌顯著增多,胃粘液減少,粘液細胞DNA合成減少,另一方面通過植物神經(jīng)使粘膜血管痙攣,加之血容量不足,使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缺氧、能量代謝受影響,病變處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及5-羥色胺等活性物質,使局部的血管擴張、滲出、水腫、并進一步興奮壁細胞H2受體大量分泌胃酸,導致胃粘膜糜爛,形成潰瘍。
病理
病變主要侵及粘膜層,發(fā)生充血、多發(fā)性糜爛、點片狀或線狀出血及淺潰瘍,侵及部分或全胃粘膜,嚴重者可累及十二指腸甚至食管。潰瘍淺表、不侵犯粘膜肌層,僅有個別潰瘍可較深,甚至穿孔,組織學表現(xiàn)粘膜上皮層脫落、灶性壞死,充血水腫、出血,不象消化性潰瘍炎性細胞增多,及纖維組織增生。本病病變處血管常不形成血栓,故臨床上出血多見。
臨床表現(xiàn)
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最突出的癥狀,可表現(xiàn)為嘔血或黑糞,其特點是:①有服用有關藥物、酗酒或可導致應激狀態(tài)的疾病史。②起病驟然,突然嘔血、黑糞??沙霈F(xiàn)在應激性病變之后數(shù)小時或數(shù)日。③出血量多,可呈間歇性、反復多次,常導致出血性休克。起病時也可伴上腹部不適,燒灼感、疼痛、惡心、嘔吐及反酸等癥狀。
并發(fā)癥
病因能去除者預后較好,否則常因大量出血或反復出血危及生命。
診斷
一、病史 有服藥、酗酒或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
二、臨床特征 嘔血或黑糞為主癥狀。
三、實驗室檢查 X線鋇餐檢查常陰性。急性(24-48小時內(nèi)進行)內(nèi)鏡檢查,可見胃粘膜局限性或廣泛性點片狀出血,呈簇狀分布,多發(fā)性糜爛、淺潰瘍。好發(fā)于胃體底部,單純累及胃竇者少見,病變常在48小時以后很快消失,不留疤痕。
治療
一、一般治療 祛除病因,積極治療引起應激狀態(tài)的原發(fā)病,臥床休息,流質飲食,必要時禁食。
三、止血 口服止血藥如白藥、三七粉或經(jīng)胃管吸出酸性胃液,用去甲腎上腺素8mg加入100ml冷鹽水中。每2-4小時一次。亦可在胃鏡下止血,噴酒止血藥(如孟氏溶液、白藥等)或電凝止血、激光止血、微波止血。
四、抑制胃酸分泌 甲氰咪胍200mg,每日4次或每日-1200mg分次靜脈滴注,呋喃硝胺150mg,每日2次或靜脈滴注。
預防
注意飲食清潔,易消化食物,戒煙酒?! ?/p>
幽門螺桿菌與急性胃粘膜病變
AGML命名極不統(tǒng)一,但因其臨床表現(xiàn)以上消化道出血為主,胃粘膜病理變化均有出血、糜爛、壞死或潰瘍形成,故稱為急性胃粘膜病變。AGML病因不完全明確,部分病例可找到外源性和內(nèi)源性致病因素。根據(jù)直接損傷胃粘膜屏障和全身應激狀態(tài)引起胃粘膜循環(huán)障礙,分為直接損害和全身應激性兩型。本組病例均無明確的外源性致病因素和全身應激狀態(tài)可歸類于直接損害型。目前認為,AGML的發(fā)病與上消化性潰瘍病一樣是攻擊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內(nèi)外源性疾病因子可削弱胃粘膜屏障,H+反彌散增加,使局部循環(huán)障礙,表面粘膜形成出血壞死灶、糜爛、病變范圍大者形成急性潰瘍。
許多幽門螺桿菌的研究證實,Hp感染和慢性活動性胃炎密切相關。也有證據(jù)表明,Hp感染和消化性潰瘍,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復發(fā)密切相關。湖南大學醫(yī)學院統(tǒng)計2368例胃鏡檢查的Hp感染情況,總檢出率為66.1%;正常人22.3%;慢性胃炎57.6%;慢性萎縮性胃炎60.4%;胃潰瘍77.2%;十二指腸潰瘍80.6%;胃癌52.6%;術后胃52%膽汁返流性胃炎40.7%。本組病例Hp總陽性毫無疑問74%,病灶活檢陽性率70.3%,明顯高于正常人,高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術后胃。這說明幽門螺桿菌與AGML密切相關,可能為非外源性致病因素所致的直接損害型AGML的致病菌。
Hp引起AGML的機制可能與慢性胃炎相同:①Hp含有大量的尿素酶、可水解食物中的尿素形成氨。作用于氫離子受體,釋放氨—H+離子,使局部pH升高,引起細胞損害和炎癥。②在尿素酶分解部位,高濃度的氨通過直接影響胃上皮細胞的Na+-k+-ATP酶促進組織損害。③尿素在細胞聯(lián)接外迅速水解導致H+從胃腺體經(jīng)粘液到胃腔正常通過的胃上皮環(huán)境改變,產(chǎn)生逆彌散。上述作用,Hp可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壞死或潰瘍形成。臨床上表現(xiàn)為上腹痛、腹脹、納差、反酸、噯 氣等上消化道癥狀,嚴重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參看
健康問答網(wǎng)關于急性胃粘膜病變的相關提問
關于“急性胃粘膜病變”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