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無心菜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小無心菜 | 中藥圖典 |
小無心菜 Xiǎo Wú Xīn Cài |
|
---|---|
別名 | 雀兒蛋、雞腸子草、鵝不食草、露藥、鈴鈴草、大葉米粞草、大葉米犧草;雞腸子草、蚤綴、白蓮子草、星子草、鵝腸子草、螞蟻草、燈籠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明目,解毒。治目赤,咳嗽,齒齦炎。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植物名實圖考》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中藥大辭典》:小無心菜
【出處】 《植物名實圖》
【拼音名】 Xiǎo Wú Xīn Cài
【別名】 雀兒蛋,雞腸子草(《陜西中草藥》),鵝不食草,露藥(《貴州藥植目錄》),鈴鈴草、大葉米粞草(《湖南藥物志》)。
【來源】 為石竹科植物蚤綴的全草。夏、秋采收全草,洗凈,陰干備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具短柔毛。根有細(xì)長主根和細(xì)側(cè)根。莖多數(shù),簇生,稍鋪散,密生白色短柔毛,節(jié)間長1~3厘米。葉對生,卵形,無柄,長4~7毫米,寬2~3毫米,先端尖或銳尖,具睫毛,兩面疏生柔毛。聚傘花序,疏生枝端;苞片和小苞片葉質(zhì),卵形,密生柔毛;花梗細(xì),長6~8毫米,有時達(dá)1厘米,密生柔毛或腺毛:萼片5,披針形,長3~4毫米,有3脈,有短柔毛;花瓣5,倒卵形,白色,全緣;雄蕊10,比花萼短;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稍長于花萼,卵形,成熟裂為6瓣。種子腎形,褐色。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荒地或田野中,或在干旱山坡上也有零星分布。自東北經(jīng)黃河和長江流域到華南各省區(qū)均有分布。
【性味】 苦,涼。
①《陜西中草藥》:"味淡,性平。"
②《湖南藥物志》:"苦,涼,無毒。"
①《陜西中草藥》:"清熱明目。治急性結(jié)膜炎,麥粒腫,咽喉痛。"
②《貴州藥植目錄》:"治齒齦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O.5~1兩。外用:搗敷或塞鼻。
【附方】 ①治肺癆咳嗽:小無心菜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眼生星翳:小無心菜加韭萊根搗爛,塞鼻孔。(《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小無心菜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 Xiǎo Wú Xīn Cài
【別名】 鵝不食草、大葉米犧草;雞腸子草、雀兒蛋、蚤綴、鈴鈴草、白蓮子草、星子草、鵝腸子草、螞蟻草、燈籠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無心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barua serpyllifolia L.
采收和儲藏:初夏采集,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具短柔毛。根細(xì)長須狀。莖多數(shù),簇生,稍鋪散,密生白色短柔毛,節(jié)間長l-3cm。葉對生;無柄;葉片卵形,長4-12mm,寬 2-3mm,先端尖或銳尖,邊緣具睫毛,兩面疏生柔毛,莖上部的葉較小,背面有3條顯著的脈。聚傘花序,疏生枝端;苞片和小苞片葉質(zhì),卵形,密生柔毛;花梗細(xì),長6-8mm,有時達(dá)1cm,密生柔毛或腺毛;萼片5,披外形,長3-4mm,有3脈,有短柔毛;花瓣5,倒卵形,白色,全緣;雄蕊10比花萼短;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稍長于花萼,卵形,成熟時裂為6瓣。種子腎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0m以下的山坡路旁荒地或田野中。
資源分布:自東北經(jīng)黃河流域到華南、西南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10-30cm。莖纖細(xì),簇生,密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完整葉卵形,無柄,長4-12mm,寬2-3mm,兩面有稀疏毛茸。莖頂疏生白色小花,花瓣5。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灰綠色。①葉表皮細(xì)胞不規(guī)則形,直徑32-45μm,垂周壁波狀彎曲,下表皮尤甚;氣孔直軸式,偶有不定式。②多細(xì)胞非腺毛眾多,3-8細(xì)胞,直徑28-76μm,表面有細(xì)條狀紋理。③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25-83μm。
【化學(xué)成份】 全草含牡荊素(v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等多種黃酮成分[1]。還含24-烷基-△5-△7-甾體化合物(24-alkyl-△-or△7-sterols)[2]。種子油中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其中結(jié)合的油酸、亞油酸含量高達(dá)71%[3]。
【性味】 苦;辛;性涼
【功效與作用】 清熱;明目;止咳。主肝熱目赤;翳膜遮睛;肺癆咳嗽;咽喉腫痛;牙齦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孔。
【各家論述】 1.《陜西中草藥》:清熱明目。治急性結(jié)膜炎,麥粒腫,咽喉痛。
2.《貴州藥植目錄》:治齒齦炎。
3.《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止咳利尿。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小無心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