蠵龜筒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蠵龜筒 | 中藥圖典 |
蠵龜筒 Xī Guī Tǒnɡ |
|
---|---|
別名 | 黿皮、蟕蠵殼、蟕蠵甲、鼊皮 |
功效作用 | 滋陰潛陽;清熱解毒。主氣管炎;肝硬化;風(fēng)濕痹痛;目赤腫痛 |
英文名 | Turtle scales |
始載于 | 《本草綱目》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腎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咸 |
《中藥大辭典》:蠵龜筒
【出處】 《綱目》
【拼音名】 Xī Guī Tǒnɡ
【別名】 黿皮(《日華子本草》),蟕蠵殼、蟕蠵甲(《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為海龜科動物蠵龜的皮及鱗甲。
【原形態(tài)】 蠵龜(《綱目》),又名:靈龜(《爾雅》),蠵、靈蠵(《漢書》),觜蠵(《漢書》應(yīng)劭注),黿鼉(《吳都賦》),蚼蝦(《交州記》),赑屃(《綱目》)。
體長達1米余。背部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為2對。頭較大,上頜鉤曲。背面鱗甲呈平鋪狀,褐色;頸鱗甲短寬;脊鱗甲6枚,第6枚最大;肋鱗甲每側(cè)5或6枚,第一枚最小,第3、4枚大,第5枚一般與第6枚相聯(lián)。幼時背部具3強棱,成長后逐漸不顯。緣鱗甲每側(cè)11枚,臀鱗甲1對。腹面呈黃色。四肢均呈扁平之葉狀,前肢大,后肢較小,其內(nèi)側(cè)各有2爪。尾短。棲于溫、熱帶海洋中。以魚、蝦、蟹等為食。
本動物的血(蠵龜血)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 分布福建、廣東、浙江、江蘇沿海一帶。
【藥理作用】 蠵龜膽汁對小鼠肉瘤-180抑制率為30~50%,艾氏癌實體型為20~30%,對L-615及艾氏癌腹水型則無作用。
【性味】 《綱目》:"甘咸,平,無毒。"
【功效與作用】 ①《日華子本草》:"治血疾及中刀箭毒,煎汁飲。"
②《綱目》:"解藥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蠵龜筒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1.《臨海異物志》:(蠵龜)其形如龜。鱉身,其甲黃點名有光,廣七、八寸,長二、三尺,彼人以亂瑇瑁。肉味如黿,可食。卵大如鴨卵,正圓,生食美于鳥卵。
2.《山海經(jīng)》郭璞傳:蠵、觜蠵,大龜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
【拼音名】 Xī Guī Tǒnɡ
【英文名】 Turtle scales
【別名】 鼊皮、蟕蠵殼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龜科動物蠵龜?shù)陌寮罢啤?/p>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ala
【原形態(tài)】 蠵龜,體長1100-200cm。頭較大,寬約25cm。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2對,幼體背部具3條強棱,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對手或稱角質(zhì)盾片,呈平鋪狀排列,頸角板1塊短寬,椎角板6塊;第6塊最大。肋角板每側(cè)5或6塊,第1塊最?。坏?、4塊最大。緣角板每側(cè)11塊。臀角板1對較緣角板大。背甲后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cè)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外層的角板沿中線兩側(cè)成對排列著較小的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依次漸寬;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后肢小,內(nèi)側(cè)各有2爪,長成后或具1爪。尾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guī)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溫、熱帶海洋中以魚蝦、蟹及軟體動物等為食。7-8月為繁殖季節(jié),生殖時到沿海沙灘,于晚間產(chǎn)卵在沙坑內(nèi),每穴內(nèi)產(chǎn)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徑約40mm,1年可產(chǎn)卵2-3次,卵經(jīng)45-60d自然卵化,稚龜即能破殼而出,爬向大海。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
【藥理作用】 蠵龜膽汁對小鼠肉瘤-180抑制率為30-50%,艾氏癌實體型為20-30%,對L-615及艾氏癌腹水型則無作用。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效與作用】 滋陰潛陽;清熱解毒。主氣管炎;肝硬化;風(fēng)濕痹痛;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燉煮,15-30g;或浸酒。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洽血疾及中刀箭毒,煎汁飲。
2.《綱目》:解藥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蠵龜筒”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