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靛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紅靛 | 中藥圖典 |
紅靛 Hónɡ Diàn |
|
---|---|
別名 | 巖紫蘇;白花紫蘇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表;祛痰止咳;接骨;止血。主感冒發(fā)熱;肺癰;勞嗽咯血;跌打骨折;外傷出血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 |
【拼音名】 Hónɡ Diàn
【別名】 巖紫蘇;白花紫蘇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毛萼鞘蕊花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leus esquirolii(Levl.)Dunn[Calamintha esquirolii Lev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毛萼鞘蕊花,直立或上升草本,高15-45cm。基部木質化;莖四棱形,被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2.5cm,密被微柔毛;葉片卵圓形或近心形,長2-5cm,寬1-4cm,先端鈍,基部淺心形,邊緣具粗圓齒,近肉質,兩面被微柔毛。輪傘花序多花,具醒,多數(shù)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長達15cm;花梗及序軸密被微柔毛;花萼卵狀鐘形,長約2.5mm,外面密被微柔毛,果進增大,長達5-6mm,萼齒5,近等長,三角形,后齒較前2齒寬;花冠紫色或紫藍色,長約1.5cm,外面被疏微柔毛和腺點,上唇淺4裂,外反,長約4mm,下唇長達6mm,舟形;雄蕊4,內藏花絲基部近合生包圍花柱基部;花柱內藏;柱頭2淺裂;花盤前方膨大。小堅果近圓形,黑色,光滑?;ㄆ?-11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1800m的石山、山谷巖旁或草地斜坡等多石地方。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貴州和云南東南部。
【化學成份】 全草含毛萼鞘蕊花素(esquinolin)B、C、D,蒲公英賽醇(taraxerol)和卡里歐醛(cariocal)等。
莖葉含毛萼鞘蕊花素(esquinolin)A,對映16β,17-貝殼杉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齊墩果酸(oleanolic cid)和β-谷甾醇 (β-sitosterol)等。
【性味】 味辛;性涼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表;祛痰止咳;接骨;止血。主感冒發(fā)熱;肺癰;勞嗽咯血;跌打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于“紅靛”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