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角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牦牛角 | 中藥圖典 |
牦牛角 Máo Niú Jiǎo |
|
---|---|
別名 | 毛犀、牦牛、旄牛、犣牛、貓牛、竹牛、毛牛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涼血熄風。主高熱驚癇;血熱出血 |
英文名 | Yak horn |
始載于 | 《本草綱目》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心經、肝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酸、咸 |
牦牛角 (《綱目》)
別名:牦牛、旄牛、犣牛、毛犀、貓牛、竹牛、毛牛
漢語拼音:mao niu jiao
英文名: Yak hor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s grunniens Linnaeus.
拉丁文名:Cornu Bovis grunniens
目錄 |
來源
為??苿游镪笈5慕恰?/p>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1、牦牛(《山海經》),又名:旄牛(《山海經》),犣牛(《爾推》),毛犀(《廣志》),貓牛(《漢書》顏師古注),竹牛(《昨夢錄》),毛牛(《水東日記》)。
2、《本草綱目》:牦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野牛也,人多畜養(yǎng)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蹲驂翡洝吩疲飨闹衽?,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制弓極勁,彼人以偽犀角,卒莫能辨。曹昭《格古論》云,毛犀,即牦牛也,角之花斑皆類山犀,而無粟紋,其理似竹,不甚為奇,故謂毛犀。其角亦可亂犀,但無粟紋。蘇頌《圖經》誤以為牯犀角者是也。亦可用而功不及犀?! ?/p>
動物形態(tài)
體形大而粗壯,成年雄獸長達3.6米,肩高可至1.6米,體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離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復向上彎曲,角尖又有向后彎的趨勢。被毛暗褐色,頭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體側、頸、腹、胸、尾部均具長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時,頭部的毛色較灰,背部帶棕紅色。尾下垂至踵部。家養(yǎng)的牦牛體形較小,毛色或有變化。繁殖期在秋季,懷孕期8~9月?! ?/p>
生態(tài)環(huán)境
棲息于青藏高原的荒涼之處,怕熱而不畏冰雪。喜游蕩,常數十成群,以高原山谷的粗草為食?! ?/p>
性味
《綱目》:"酸咸,涼,無毒。"
歸經
心;肝;胃經
功效分類
功用主治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p>
采收和儲藏
宰殺牦牛時鋸下牛角,陰干或低溫烘干?! ?/p>
資源分布
分布于青藏高原,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西段,東至四川西北部,南達西藏境內。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牦牛已馴為家畜。
出處:《中華本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yī)生的指導。
|
關于“牦牛角”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