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水仙 | 中藥圖典 |
水仙 Shuǐ Xiān |
|
---|---|
別名 | 水仙花、金盞銀臺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用于腮腺炎,癰癤疔毒初起紅腫熱痛。 |
英文名 | Bulbus Narcissi Chinensis |
始載于 | |
毒性 | 有毒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辛、苦 |
《全國中草藥匯編》:水仙
【拼音名】 Shuǐ Xiān
【別名】 水仙花
【來源】 石蒜科水仙屬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以鱗莖入藥。春秋采集,洗去泥沙,開水燙后,切片曬干或鮮用。
【性味】 苦、辛,寒。有小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用于腮腺炎,癰癤疔毒初起紅腫熱痛。
【用法用量】 3~4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水仙
【拼音名】 Shuǐ Xiān
【英文名】 Bulbus Narcissi Chinensis
【別名】 金盞銀臺
【來源】 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的鱗莖。春、秋采挖較佳。將鱗莖挖起后,截去苗莖、須根,用開水潦后,曬干;或縱切成片,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扁平直立,質(zhì)厚,長30~45cm,寬1~1.8cm,先端鈍,全緣,上面粉綠色。花莖扁平,約與葉等到長;花4~8朵,排列成傘形花序,花香,直徑2。5~3cm,花被高腳碟形,裂片倒卵形,擴(kuò)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淺杯狀,淡黃色;雄蕊6;子房下位。蒴果胞背開裂,由綠色轉(zhuǎn)至棕色。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花圃、家庭中。主產(chǎn)廣東、福建。
【性狀】 鱗莖呈圓形,或微呈錐形,直徑4~5cm。外面包裹一層棕褐色的膜質(zhì)外皮,扯開后,內(nèi)心為多數(shù)相互包裹的白色瓣片(鱗片)。質(zhì)地輕。
【化學(xué)成份】 含偽石蒜堿(pseudolycorine)、石蒜堿(lycorine)、多花水仙堿(tazettine)、漳州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
【性味】 性寒,味甘、苦;有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排膿消腫。用于癰腫瘡毒、蟲咬、乳癰、魚骨鯁喉。
【備注】 水仙的花亦供藥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關(guān)于“水仙”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